如果赵武灵王不死,河套平原能否成为赵国奔袭秦国的跳板?_黄河_前套_两岸
黄河在流经甘肃、宁夏、内蒙古、陕西和山西这五个省份时,形成了一个宏大的“几字湾”,而河套平原则恰好位于这个“几字湾”的沿线。由于水流总是倾向于流向低处,因此河流两岸自然高于河道的中心。黄河的弯曲轨迹必然受到了两岸山体的影响和制约。自黄河流出兰州之后,便遭遇了鄂尔多斯高原和贺兰山的夹击,黄河因此向北流动,随后被阴山山脉阻挡而改变方向,最终向东流淌,直到遇见吕梁山脉,再次转向南方。
简而言之,贺兰山、阴山以及吕梁山脉从外部形成了一个如同“几”字的轮廓,而中央则是高耸入云的鄂尔多斯高原。黄河便在这三座巍峨山脉的夹缝中奔腾穿行。如果这些山脉与鄂尔多斯高原的距离再近一些,黄河的河道或许会像壮丽的三峡峡谷那样陡峭。然而,幸运的是,两者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隙,这使得黄河两岸形成了一片相对平坦的谷地。环绕这一地区的山脉形成了天然屏障,而黄河的滋养则为这里提供了丰沛的水源。正因如此,这片狭长的谷地成为了水草丰美的沃土,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河套平原。
展开剩余65%严格来说,河套平原并非一块完整的广袤平原,而是被划分为三个区域:前套平原、后套平原和西套平原。前套与后套平原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阴山山脉之间的两块区域,而西套平原则紧邻贺兰山脉。若我们仔细观察战国时期的地图,就会发现赵国的西北方突出一条长臂,其实这便是前套与后套的区域。河套地区位于胡人和汉人交界处,无论是作为放牧还是农耕的土地,都是一片极为肥沃的沃土,自然而然成为了赵国与匈奴之间反复争夺的焦点。
当赵国从山西的根基出发,向西北扩展至河套时,首要攻占的便是前套平原。这一过程历时悠久,最终在赵武灵王时期得以完成。在赵武灵王推行“胡服骑射”政策后,赵国无论在人口上还是军事技术上,都对匈奴形成了巨大的优势。赵人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河套,逐步将匈奴的草场转化为耕地。成功占领前套平原后,赵国继续向西推进,企图一举占领后套。然而,正当赵军急于沿黄河推进并占领西套时,历史的转折悄然到来。
此时,魏国已经被秦军逐出山西高原,赵国的根基暴露在秦军的刀锋下。为了保护家园,赵军不得不收缩战线,将西套平原暂时搁置于农耕文明的边缘。尽管如此,前套和平套的获得,依然为赵国增添了两个战略性粮仓,其重要性堪比秦国翻越秦岭并兼并巴蜀的壮举。赵武灵王将权力传给其子后,自称“主父”,专注于军事事务。面对秦军的持续压力,这位杰出的统帅拟定了一项从河套平原南下、穿越鄂尔多斯高原直达秦国腹地的战略计划。
然而,赵武灵王还未能实施这一计划,便因沙丘兵变而去世。客观而言,如果赵武灵王未曾去世,这一千里奇袭的战略虽然有可能成功,但也绝非易事。前套与后套作为赵国版图中的突出部分,其根本原因是鄂尔多斯高原缺乏足够的人口和物资支持。尽管这一片区域辽阔,但未能得到黄河水系的滋润,甚至当年游牧民族占领河套平原时,也未曾对鄂尔多斯高原的沙土地表现出浓厚兴趣。
发布于:天津市